手足口病是由一組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,以5歲以下兒童多發。主要以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皮膚黏膜的皮疹、皰疹、潰瘍為典型表現,多數癥狀輕、一周左右自愈;部分EV71感染者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導致死亡。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病,夏秋季節有明顯感染高峰。其傳染性強,可通過消化道、密切接觸甚至呼吸道飛沫傳播;傳播快,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。
腸道病毒在環境中抵抗力強,存活時間長,傳染性強。一般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、柯薩奇病毒、埃可病毒及新型腸道病毒等多種病毒。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有腸道病毒71型、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等,其中又以腸道病毒71型(EV71)和柯薩奇病毒-A16(CVA16)感染最常見。
手足口病每間隔1-2年出現一次發病高峰、不同病原交替流行的特點,4-7月和10-11月會出現大小兩個發病高峰。
一、手足口病發病數上升,防控形勢嚴峻。
2020年1-8月我市手足口病發病數明顯下降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采取的“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少聚集”等預防措施同樣降低了手足口病的發病水平。但隨著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,社會活動逐漸恢復,從2020年9月起,手足口病發病數又有顯著增加。2021年手足口病發病數高于2020年,發病趨勢得到恢復,4月發病數顯著上升,6月達到高峰。現已進入2022年4月,防控措施絕不能放松。
二、手足口病的發病特點,值得注意。
1.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同時發生
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(HA),都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疾病。兩者主要有以下區別:一是皰疹性咽峽炎的皰疹僅僅出現在口腔內,而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數孩子在口腔、手和足等部位都會出現皰疹或皮疹;二是皰疹性咽峽炎幾乎不會出現重癥、發生生命危險,而患手足口病的少數患兒則可出現并發癥,導致死亡。
臨床研究發現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繼續發展為手足口病的病例,病情加重的比例增加,早期出現皰疹性咽峽炎是引起重癥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。
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防控措施是相同的,主要是做好患兒口腔清潔、餐具消毒、玩具和毛巾清潔、進食前洗手等衛生措施。
2.發病年齡有增大趨勢
近年,手足口病患兒發病年齡有逐年升高的趨勢,并且成人病例占比也呈增加趨勢。
各病毒型別均可感染成人,以CVA6為主,癥狀有發熱伴出疹、疼痛、脫皮、脫甲等。主要原因是CVA6是一種新型重組變異病毒,傳染性較強,成人對該病毒的免疫力低。
3.手足口病存在重復感染的可能
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種類繁多,各型之間鮮有交叉免疫保護,可以發生再次感染。重復感染與前期感染多為不同型別的病毒,得過手足口病的患者可能產生針對某一型病毒的免疫保護,而對其他血清型的腸道病毒的交叉保護力不強,因此仍應注意個人衛生,防范再感染。
4.兒童游樂場、所托幼機構及與患者密切接觸感染風險較高
人群密集、共用玩具、與手足口病患者直接接觸是感染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。兒童游樂場所的游樂設施可能被手足口病病原污染,應做好兒童在公共場所玩耍時的手消毒,以及游戲設備的清潔。托幼機構應嚴格落實晨檢午檢、教室通風、餐具玩具消毒、廁所消毒、被褥晾曬等各項措施,發現病例要及時送醫和隔離,對聚集性疫情及時向轄區疾控中心報告。家庭中給孩子喂食前洗手、經常消毒玩具、父母便后洗手等習慣可以預防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生。
5.手足口病重癥病原譜發生變化
2016年國產腸道病毒71型(EV71)滅活疫苗上市后,使EV71引起的發病和重癥病例明顯減少,顯示出疫苗接種的有效性。除EV71引起重癥外,CVA16、CVA6、CVA2等感染也可能會導致重癥,提示在繼續推廣EVA71疫苗接種的同時,還應加快研制手足口病多價疫苗。
從4月開始,我市逐漸進入手足口病的高發期,建議兒童家庭和集體機構針對手足口病流行的特征和感染危險因素,積極落實各項防控措施,減少感染和發生重癥的風險。(胡 艷)